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以来,已经平稳运行600余天,输水总量达50亿余立方米,惠及京津冀豫沿线十余座大中城市。据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,使用南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380毫克每升降至120—130毫克每升,地下水环境和城市河湖生态显著优化,社会、经济、生态效益同步凸显。
“天河工程一旦成功,有望实现跨区域空中调水,构建南水北调空中走廊。”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光谦在天河工程论证启动会上说。天河工程旨在科学分析大气中存在的水汽分布与输送格局,进而采取人工干预手法,实现不同地域间大气、地表水资源再分配。
王光谦指出,观测结果显示,在大气边界层到对流层范围内存在稳定有序的水汽输送通道,可将其称为“天河”,基于大气空间的跨区域调水模式就是天河工程。“我们首先将通过对大气中水汽含量及‘迁徙’路线的监测,掌握水汽‘迁徙’规律,并在有条件的地区进行人工干预,解决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短缺的局面。”王光谦说。
公开资料显示,近30多年来,我国北方地区主要河流径流量总体呈下降趋势,2025年将有可能面临物理性缺水。作为国家重要战略性工程,南水北调东线、中线工程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方地区缺水问题,但西线工程由于海拔较高、地形复杂、生态脆弱等原因,尚处于论证阶段。
对此,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为民认为,天河工程及未来南水北调空中走廊的构想,有助于实现青藏高原地区生态效益最大化,促进全国特别是北方经济社会发展。根据规划,“十三五”期间,“天河工程”有望每年在青藏高原的三江源、祁连山、柴达木地区分别增加降水25亿、2亿和1.2亿立方米,中远期有望实现每年跨区域调水50亿立方米,大约相当于350个西湖的蓄水量。
而在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看来,“不到两年,中线工程调水超过50亿立方米,惠及河南、河北、北京、天津四省市4000多万居民。没想到工程效益这么好,没想到水质这么好,没想到移民这么安稳。”在日前与代表们的座谈会上,国务院南水北调办主任鄂竟平连说了三个“没想到”。
目前,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向四省(市)累计调水50亿立方米,惠及4000多万居民。“全国15个省,5亿多人,300多万平方公里是南水北调的受水区。”鄂竟平说,北京在南水北调来水之前用水保证率只有75%上下,现在已提高到95%。在北京市城区供水中,南水占比已超过70%。
鄂竟平透露,为了保证一池清水北上,沿线关停了3500家企业。对此,河南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支书张家祥说:“我们只有大力发展生态产业,保护水质安全,才能确保一江清水北流。”
湖北丹江口市大坝办事处主任潘洪莉谈到,1967年建丹江口大坝的时候,移民16万人,再加上南水北调移民,加起来一共26万人,占丹江口市人口的一半以上。“十年前我送走了一批批移民,现在又开始了水质保护工作。既要把移民安置好,也要把水质保护好,才能让水源地和受水地的老百姓都受益。”
据公开资料,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质明显改善,大部分指标接近一类水标准。北京市自来水集团的监测显示,使用南水北调水后自来水硬度由原来的每升380毫克降至每升120毫克——130毫克。仅就天津而言,“南水”进津前,城市生产生活主要靠引滦调水解决,农业和生态环境用水要靠天吃饭,地表水利用率接近70%,远远超出水资源的承载能力,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。
“南水”进津后,天津市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,又拥有了一个充足、稳定的外调水源,城市供水的“依赖性、单一性、脆弱性”将得到有效化解,城市供水安全得到了更加可靠的保障。“‘南水’就是我们天津市民的生命水、救命水。”天津市水务局副巡视员、防办常务副主任刘长平说。
鄂竟平说,“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‘南来水’,用水区人们要节约用水,不能让水源区人们看着心疼。要发挥出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,把水用好。此外,还要把东线二期、西线工程建设好,提高我国水资源的保障能力”。
来源:中国环保在线